此次借連假機會,再訪 李一良伯伯,計畫本想是完美,不料塞車,本與伯伯所定時間延遲了近兩小時,伯伯並沒有生氣,還怕我找不到地址而擔心,於電話裡總是告訴我慢慢來不要急,讓長輩在家等我,實在是過意不去。
李伯伯 一生不求做大官,只願無愧於心,他所作的總認為是小事,在旁人眼裡卻都是偉大的事。鮐背之年的他至今精神飽滿,樂觀以對,實我輩青年之榜樣。
李一良 伯伯,民國23年生,江蘇吳縣人,兒時記憶中對日本人唯一的印象,就是日本人大搖大擺的走在馬路上,拿著槍唱著日本歌,再加上長輩們平時的教育,「國家」的觀念從此在伯伯的心裡啟蒙。
伯伯的四哥是海軍,在江陰一帶服役,在一次休假中,李伯伯看到四哥穿著海軍衣服回來,當下就覺得很帥氣,從那時候起,從軍的想法就在內心裏萌芽。
直至內戰,聽大人們彼此交談著情勢不好,共軍馬上就要打到江南來了,聽到大人們如此的惶恐,晚上睡覺時,伯伯心裡就在想,國家如此亂,是否該留在家裡服侍父母,還是從軍報國?
當時裝甲兵在蘇州招生,伯伯便跑去報名,招生的長官問伯伯,孩子你的年紀太小了,你的父母知道嗎?於是拿了同意單給伯伯,請父母蓋章後前來報到,李伯伯把報名表拿回去偷偷蓋章,隔天上課時便去報了名。
離家前,書包裡裝的不是書,而是衣物,父親因開店早起不在家,伯伯看了一眼睡夢中的母親,輕輕的跟母親說聲再見後,就開心的上學去,從此就再也沒見到母親,直到兩岸開放探親時,伯伯並沒回鄉,反而倒是妹妹來台灣探望伯伯,見面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李伯伯:你離家了以後,媽媽傷心的哭死了!伯伯內疚至今。
參加裝甲兵後,從上海搭船,準備開往台灣,突然憲兵上船檢查,年齡不夠的都會被趕下船,連長此時叫伯伯趕快躲在艙口蓋下方,才躲過檢查。到了台灣基隆港後,部隊再至 大甲裝甲兵基地。
當時在左營當兵的哥哥,得知李伯伯也來到台灣,便跑去大甲找李伯伯,希望 李伯伯能跟他一起去左營當海軍 ,於是伯伯便“ 開小差”跑到左營海軍做勤務兵。
隔年,伯伯覺得勤務兵非他所願,於是寫報告給教育長,望能去其他單位,教育長回覆給伯伯的簽呈是“機智過嘉”,准調聯兵營當學兵,正式受海軍士兵訓(槍帆兵),分發到205中艦。
李伯伯第一次參加戰役,便是東山島戰役,他與同袍奉命載運作戰部隊前往突擊,起初一開始是很順利的載送,但於撤退時遇到退潮,且中共不斷砲擊,還好當時中共的武器彈著點很差,只打到船邊,情勢危急下,多人落海泅水,也造成彼此推擠。
當艦上官兵看著我友軍落難時,船上的長官當下就想到平日喜歡在海上游泳的李伯伯。 就在船上喊:「李一良!下去救人!」。
水性極佳的李伯伯,立馬脫下上衣褲子剩下內褲,雖毫不考慮下海救人,但船吃水淺,縱身跳下海救人,自己也會受傷,因此便從船頭下去跑到坦克艙,當時撤退官兵爭先恐後的往艙內跑,伯伯救人心切的往艙外硬擠,最後出了艙門,看到海面上除了背包、補給品外就是一堆落海的友軍。
伯伯就將溺水的友軍分別“就近”拉向沙灘,或拖或推的上「中字號」登陸跳板,伯伯救了好幾位友軍,時,體力已經達到極限,船上又喊出:同志!同志!海中間還有一位!
伯伯看了一下那位友軍,載浮載沉的在那掙扎,救人心切的伯伯沒多想,放棄船頭周遭的友軍,往海中間游去,到達那裡看見那位友軍意識清醒,眼神猙獰。當下伯伯也害怕了起來,心想從未有在水上救人經驗,也不知能不能成功,又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溺斃,於是也只能硬著頭皮拖著溺水的友軍往岸上游過去。
但當人溺水時,自主神經系統都會有非自願動作,划水亂抓等,伯伯沒辦法只好一拳打下去,讓這位弟兄先暈倒。
此時遠方遠方開來一艘陸戰LVT小型登陸艇,距離約30-50公尺,伯伯喊著請這艘幫忙,但那艘登陸艇並沒有理會伯伯,依舊從旁開過執行任務。李伯伯當時是非常灰心,只能慢慢的拖著弟兄,往岸上游去。
在游到岸邊的途中,除了補給漂流物外,還有一群正在溺水掙扎的友軍,當時伯伯已無多餘的體力,再去救助其他弟兄。
伯伯眼眶泛紅愧疚的說,這一幕是他永遠最忘不了的一幕,那些人還在海裡掙扎,明明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卻無能為力救他們。
之後「中字號」從沙灘撤退,李伯伯在船上看到,在旁的「美字號」隨即把載重的物資往海裡丟,減輕吃水量,以便撤退回金門。
此次參戰,伯伯因救人有功,國防部頒發了一些獎金,加上平日自學英語有成,在船上英語有不懂地方都會勤問航海官,因此在一個機會下,得以奉派到美國接鑑,兩艘「陽字號」驅逐艦,當時李伯伯還被挑選擔任翻譯“兵”,協助美方教官授課,在美國那段期間,伯伯說他的英文進步最快,多年至今也不間斷的閱讀外語書籍。
回國後,旋即奉令支援一江山,當天晚上於左營海軍,只要是這兩艘“陽字號”船鑑軍士,都被緊急招回。當夜,兩艘驅逐鑑用最快的速度趕往一江山,接近一江山島嶼時,收到消息,要求兩艘陽字號驅逐艦盡速折返,(老共於沿海部署了飛機,等待我海軍救援),隔日,一江山失守。
民國44年,「金剛計劃」在美軍支援協助下,大陳島轉進,李伯伯說那次算是隨艦圓滿的完成重任。
後得知美軍協助開設海軍水中爆破班時,李伯伯便主動報名參訓,經過層層關卡的磨練,順利自第2期結訓。
後,調往人員運輸艦、中字號戰車登陸艦服務,最後於海軍勤務隊退伍。
民國52年退伍,跑船半年,後考上中油煉油廠,做滿25年,60歲正式退休。
在中油那段時間,白天工作之餘,晚上在紅十字會擔任救生員,整整做了十年的義工,訓練許多救生員用於社會,直到77歲時,保險公司不願意再幫伯伯保險,才正式完全退下來,馬前總統還頒發獎狀給伯伯以資鼓勵。
民國68年爆發的伊朗人質危機時,美軍在一次營救中,一架直升機與運輸機相撞失事,八人不幸殉職。
當時伯伯從《TIME》雜誌得知罹難者軍階與姓名,便主動寫了八封信給美國國防部,請代為轉交給每位家庭遺屬,表達慰問與不捨之意
。
於每年耶誕節與新年時寫賀卡關懷,長達17年之久,直到美國國防部通知他已無法和遺屬取得聯繫才中斷,此舉,不僅獲得白宮回函。美國前後二任總統“布希與柯林頓”也都致函感謝,這也算是無形中的「國民外交」。
李伯伯,忠義愛國 矢志不移,退休以來生活簡約,不求舒適,卻能安貧樂道且好學,與太太相互扶持,無怨尤。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不堪其憂,不改其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