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的忠貞衛士張日明伯伯,於五月14日,離開了人世,認識他也有許多年了,起初的開始也是拜訪閻錫山故居,聽聞了張伯伯的故事後,對張伯伯的產生了敬慕之意,輾轉之下也因此認識張伯伯。
民國19年出生的他,今年也95高壽了,山西朔縣人 ,15歲時就參軍進了閻錫山的部隊。因閻錫山在廣州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的院長 ,兼國防部長時 ,配備的有一個憲兵連保護 ,而這個憲兵連的士兵都是廣東軍,閻錫山對這些廣東兵不放心 ,於是從老家調山西子弟兵來保護,張伯伯就是這樣的緣分來到閻老身邊。
那年張伯伯19歲,他非常感念閻老派飛機來從綏遠把他們接走,不然太原戰役下的敗逃,是生是死也難估量。就這樣從廣州到重慶再到成都,一路跟隨閻老,當時張伯伯的軍銜是少尉。
到了台灣之後的張伯伯一直擔任閻老的侍衛,民國39年跟隨閻老到陽明山,因對閻老的忠心,也放棄友人介紹去其他軍職單位服務的機會,直到民國49年5月23日,閻老去世,下葬於故居“種能洞”西側,原先廿多名隨從為了生活各自下山離開,隔年張伯伯也與家人住於石牌。期間張伯伯除了工作外,有時間都會上山去整理閻老故居,和維護墓地的事情 ,原本還有另外一位侍衛 井國治 伯伯,因腦溢血而逝世,從此整理看守的勤務,幾乎由張日明伯伯在做。
張伯伯 每日風雨無阻,分文不取而願意如此奉獻,儘管生活艱難,卻無怨無悔,始終義務為閻老守墓,步履蹣跚數十年如一日,持續了一甲子 ,其執著與忠義真可謂感天動地。人生在世,貴盡 忠孝節義 人倫五常 ,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 ,而在一切以利字當頭的世道 ,其美德實屬難能可貴 。
有如此忠誠的部屬,張伯伯這當代傳奇人物,他的歸隊,隨著今日的告別式的結束,象徵著閻老的故事在此畫下了據點。
孔子葬後,弟子守墓 三年心喪畢,相訣而去,唯子貢廬於冢上,凡六年,然後去 …….。
撰文:孫輔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