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拜訪伯伯時,伯伯以為我是宵小,而被趕了出來,依然記得當時 他罵人的聲音非常宏亮,中氣十足,在一回生二回熟的情況下,也漸漸與伯伯熟識,至今有一兩年的時間了,伯伯總認為他只是無名小卒,不是大人物,不值得別人寫他的故事,過往的事也不值一提。但晚輩總認為,只要曾為國家付出的榮民伯伯們,不管他的故事是否平淡或精彩,都值得我去記錄下來,國家也因他們才有了今日的和平與繁榮,是值得我們晚生後輩所尊敬與關心的。
唐籓松伯伯,民國14年4月生於湖南瀏陽北星橋唐家灣(鎮頭區),家族算是書香世家, 祖父唐能悠 教私塾,生四子,父親 唐俊佳。
民國28年秋,日軍進攻長沙發動「第一次長沙會戰」,張治中省長奉命焦土抗戰政策,因訊息傳遞錯誤,而導致火燒長沙下,百姓生命財產嚴重損失,當時 唐籓松伯伯還在瀏陽就讀「光中中學」,親眼看見長沙熊熊大火,熯天熾地,觸目驚心。
民國31年,唐籓松伯伯17歲,於國家存亡之際,自願參加抗日,加入37軍60師179團(軍長:毛炳文,陳沛兼任師長)。伯伯很自豪的說,他們179團是抗日英雄,十九陸軍所改編的。
直至民國33年,伯伯所屬37軍一直在湖南與日軍周旋,伯伯部隊在汨羅江南岸設陣地,與日軍對峙,由於裝備與日軍相差太過懸殊,於秋天際,在湖南常寧縣被日軍包圍一個月之久,於中秋節前夕的夜晚,徒步走河突圍脫險。
民國34年4月,37軍第60師,改隸 第九十九軍(師長黃保德)。
民國35年秋冬之際,唐伯伯所在的部隊 99軍整編69師60旅,在蘇北宿遷縣的嶂山、仁和圩、曉店子地區被共軍打敗,12月19日整編69師師長戴之奇自戕殉國。
民國36年,當時部隊潰散,國府收攏部隊,撤至廣州休整。
民國38年四月至六月, 共軍在長江中下游強行渡江,當時時局非常的亂,伯伯在99軍工兵營擔任中尉書記(營長:陳基少校),營部在江蘇鎮江。因改編之故,營部撤銷,改為兩個獨立連,原營部待命中,當時部隊四散,伯伯已沒職務,於是 唐伯伯與幾位同袍離開部隊,逃難到衡陽加入了99軍軍部(軍官隊)。(南京-杭州-江西-衡陽)。
民國38年,伯伯隨部隊“99軍”從衡陽坐火車到廣州,再從廣州坐船來台到基隆上岸再進駐花蓮(軍長:鄒鵬奇),部隊改編為臺灣東部防守區司令部。
撤退來台後為了軍政一元化,而成立“東南軍政長官公署”,陳誠正式就任東南軍政長官。
同時成立訓練團,下設儲備軍官班,政治幹部訓練班,聯勤幹部訓練班,生產幹部訓練班,共四個班。
唐籓松伯伯被選入政治幹部訓練班,民國39遷駐北投。
民國40年七月,改為「政工幹部學校」,由 蔣經國先生兼任班主任,伯伯於三大隊當職員。
民國46年 唐藩松伯伯奉調 陸供部經理署,「王未之」為署長,
民國61年,唐藩松伯伯中校退伍。
退伍後於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,第一研究所擔任雇員。
民國77年元月12日(即蔣經國去世前一天),張憲義舉家叛逃美國,這件事在中研院掀起老很大波瀾。
民國77年10月1日,奉行政院核定,核能研究所歸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。
民國79年屆齡退休。
後記:唐藩松伯伯 出生於書香世家,父親 唐俊佳生了12個兒女(6男、6女),長女 唐舜禧,長男 唐茂松,老二唐蔭
松,老三 唐蔚松,老四唐蘭松,老五 唐藝松(部隊曾用名 唐中勝,常德保衛戰時,57師全軍陣亡),小六就是老兵伯伯唐藩松。
(家族裡祖父是能字輩,父親是英字輩,伯伯平輩中屬“華”字輩,名字的第二個字都帶有草頭,第三個字都是個松字。)
伯伯的記憶至今非常清晰,身體狀況也很健朗,長壽的他說話也是中氣十足,完全不輸當年認識他時的“精神”,唐願伯伯能一切順心如意,無憂的過每一天。
撰文:孫輔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