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占才伯伯,民國21年5月出生於東北遼寧梨樹縣(滿洲國)

卜占才伯伯,民國21年5月出生於東北遼寧梨樹縣(滿洲國)。家務農,獨子,記憶中小時候還要留著長辮子。
本因就學時期,學校離家有一段距離,奶奶特別疼愛捨不得離開,由於父親孝順,便沒讓伯伯到城市讀書,只讓他多陪奶奶幫忙家裡務農。
抗戰末期 ,蘇聯紅軍隨即對日宣戰,隨即開往東北,記憶中伯伯總覺得,蘇聯紅軍與日本皇軍一樣的可怕,心有餘悸,避之而唯恐不及。

隨著內戰的結束,國府遷至台灣,抗美援朝再起,一日伯伯走在大街上時,被一群穿軍服沒有官階的軍人抓去當了兵(當時18歲左右),然後坐火車送到“山東淮揚”訓練二個多月後,再到東北安東,跨過鴨綠江,參加了韓戰。
伯伯說,韓戰期間夜裡行軍,白天睡覺,起初糧食尚有補給,後期糧食短缺只能吃所謂的“炒麵”(北方的一種熟食,即用麥麵、大米、黃豆、高粱等糧食炒熟以後磨成的細粒),(一口炒麵,一口雪)是當時戰爭的主要糧食,所拿的武器是蘇聯製,過鴨綠江時是架木橋跑過去。
由於時間久遠年歲已高,伯伯早已忘了部隊番號,只記得當時整整打了一年多的時間,不斷的往前推進直至漢城。隨後在一次作戰中,躲過了美軍的轟炸(汽油彈),同袍皆以陣亡,伯伯在壕溝裡,得以倖存下來,全連只剩他一人,不過隨後即被美軍俘虜。戰爭下的恐怖,伯伯心有餘悸,屍體滿佈,受傷的同袍捧著自己流出的腸子,到處找軍醫求助也是有的。
伯伯說 由於美軍的裝備比他們好,唯一能勝的就是憑藉著“人多”,起初一開始還好,到了後期的士氣都非常低弱,甚至還有拼刺刀的場景出現,號兵一吹起,大家就開始上刺刀衝鋒,不過近戰從沒見過美軍在前線,都是南韓軍隊與他們交鋒,美軍只有在空中轟炸或在後方。

戰俘營的日子
俘虜後伯伯被送至戰俘營,第七十二連隊第一大隊(大隊長:李大安)。戰俘營的生活非常辛苦,沒有得到足夠的物資,起初寢無床、渴無水,都是喝泥巴水,甚有喝尿者,伙食也差。
在戰俘營立場不同而互相叫囂也是常有的事,甚以暴力威脅利誘下,迫使選擇“效忠”陣營,倘若不服者,輕則遭毆打,重者則是莫名其妙的消失,為了明哲保身,伯伯也只能做實際行動便是「刺青」。
來台後
隨著戰事結束,雙方簽訂協定遣返俘虜,卜伯伯 便來到台灣 高雄,「釜山->巨濟島->濟州島->高雄」。
來台後於高雄登陸,隨即就是遊行歡迎活動,後參加北投政公幹校受訓一年多,分發部隊當政治幹部,蔣經國是政治部主任,後隨部隊輪調於各地,期間也參與了八二三炮戰,在部隊期間表現優異,記功嘉獎無數,於民國65年政戰上士退伍。
退伍後於民間工廠工作,打過零工,騎三輪車沿街賣菜,當過廚師,修過手錶。
戰爭迫使家庭破碎,伯伯無緣由的被迫從軍,奶奶、父母皆不知情,瞬間失去了心愛的寶貝兒子,對於任何人來說,都是一種痛苦與折磨。親人的思念,不會因爲時間的消逝而淡去,不會因爲生命的盡頭而離去,直到絕望,心裏的一絲希望,始終都會在心頭縈繞著。
直至兩岸開放後,由於經濟問題,至始至終也不曾回鄉探親,即使回去了,父母與疼愛他的奶奶也已不再,被迫離鄉也是戰爭下的無奈,他們算是時代下的犧牲者,老榮民們不畏艱鉅,為了國家英勇奉獻,他們用雙手開創了十大建設,為國家打下了基礎,原本就有尊敬且珍惜的這群榮民前輩,不應該因政的刻意操弄,被簡化成省級對立的工具。
相信經歷過戰爭的長輩們,知道戰爭的可怕,都不希再繼續發生戰爭,並非沒經過戰爭摧殘下的我們,所認為戰爭如遊戲般的好玩,戰爭的殘酷必會產生仇恨,家破人亡,無所適從,以史鑒今,歷歷在目。